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卫生领域对医疗防护用品需求剧增,各地政府部门协调相关企业在医疗用品生产上加班加点扩大产能及产量。
首批政府兜底采购收储产品目录公布
2月9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政府储备作用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增产增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政府兜底采购收储的产品目录(第一批)》(以下简称《产品目录》),涉及十类防疫物资。收储物资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调拨。
具体来看,首批《产品目录》包括医用防护服 GB19082-2003、N95医用级防护口罩 GB19083、医用外科口罩 YY0469-2011、医用一次性使用口罩、生产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重要原材料,医用护目镜/防护面屏/负压防护头罩、医用隔离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和经卫生健康、药监部门依程序确认治疗有效的药品和疫苗。
《通知》明确,将鼓励企业扩大重点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供应。增加产量,尽快实现满负荷复工复产;支持有关企业技术改造、增添生产线(设备),扩大产能;同时,支持有条件企业尽快转产,重点生产应对疫情急需的紧缺医疗物资等。
此次《通知》也提出,国家将按现有收储制度和办法,全部兜底采购收储前述防疫物资。各地区组织企业尽快增加紧缺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生产和质量管理,及时交付使用;同时,动态管理产品目录。同时规定,凡收储的物资,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检测认证。
超3000家企业新增“口罩防护服”等业务
口罩自给自足继而供应一线再满足市场需求已成为不少大厂们的标配防疫行动。“跨界”生产防疫物资中,包括了比亚迪、中石化、富士康等。2月9日傍晚,广汽部件第一台口罩生产线样机已经制造完毕,待2月10日调试完毕后即可生产。
以工商注册变更信息为标准,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其中近700家为科技推广、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企业。
3 天大变身,视觉检测设备改造为自动口罩机
为响应广州高新区加快技术改造,研发生产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服等自动化设备的号召,广州普理司科技有限公司争分夺秒,仅用3天就将 3C 产品质量检测机改造为柔性 AI 视觉全自动口罩机。该款型号的全自动口罩机的月产量可达50台,投入使用后将大大缓解疫情期间口罩紧缺的情况。
据悉,这是全国首款利用 AI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进行鉴别和操控的视觉数字全自动口罩机,将于2月10日实现量产,单机产量可达每分钟120片,日产口罩超15万片。相比传统口罩机,这款机器生产更集约、更稳定,占地面积更小,可满足长时间运行需求,将实现强大的口罩生产能力。
据介绍,由于该设备原本是利用视觉检测机器改造而成,当对口罩的需求量减少时,又可以改装回原来的视觉检测设备。在疫情过去以后,这套设备可以做涂布机,也可以应用在许多 3C 类电子消费产品的生产线上。
协助劳保厂进行技术改造,一个月开工几天到全天候全马力生产
广州磁力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股交挂牌企业,作为药品或医疗产品注册和临床试验的专业CRO公司,协助湛江市政府和吴川市政府,为当地唯一生产工业防尘口罩的劳保用品厂,进行医用护理口罩(含N95型)生产厂房升级改造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从而保证粤西地区口罩的供应。
据悉,以前劳保企业的工业防尘口罩生产线一个月只开工几次,现在则是马力全开,一条生产线一日的饱和生产量是10万,两条则是20万。工业防尘口罩,可以做一定的防护,对于非医护人员,不长期在外的人员,可以达到一定的防护。
短期转产门槛不高,形成链条则有待时日
此次疫情除了显示出中国卫生防护用品在产能上的应急生产能力外,也暴露出高端卫护产品对国际品牌的依赖。
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表示,中国生产医用防护用品的工业潜力很大,生产口罩严格地说从工艺角度不难,主要问题是两头,“一个是上游的石化原料和材料的保证,石化产品就是调整工艺配比的问题,比较容易,从下游来看,在纺织领域比较好操作。但需要把口罩领域需要的一套流程、必要的技术专业标准以及生产流程、管理流程学过来。”不过赵英也提醒到,现在马上培训出一套工人队伍来,也还是很难的。
浙江隆泰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吴康平也表示,防护服生产的工艺不复杂,难在供应链。“防护服生产要用到的面料是美国杜邦公司一个专门做防护服的面料,受工信部调配,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弄到。国产有些面料也能用,但是没货,造成中间商提价,一件防护成本就要80元人民币。”此外,防护服里面有橡皮筋、拉链等配套件,但由于目前配套工厂不让复工,导致配套困难。这是整个链条的问题,不是某一个单位的问题。
由此可见,企业短期“跨界”生产口罩等普通卫生防护用品门槛并不高,我国的工业潜力也很大,但未来持续形成产业尚需全产业链的提升与积累。
来源:北京商报、环球网、新快报、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