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南海区召开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总结2023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并提出展望与计划。会上,科创平台、科技企业、人才团队等代表畅所欲言,就科技创新赋能南海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传递出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信号。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伊始,南海区科技局局长薛佩华介绍了2023年南海科技创新工作情况,过去的一年,南海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全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改革任务,全力推进湾区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南海区科技局局长薛佩华介绍2023年南海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是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南海持续推动科创平台主动服务企业,加强自我“造血”能力。目前,科创平台年度服务企业6868家次,与企业达成合作项目910项,合作金额1.53亿元;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2953台,充分发挥平台战新引育功能,“平台-园区-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成效初显。
二是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立项第一批“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18个,征集第二批“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67个。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10个,企业专业精细研发站预计2023年超过850家,企业联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南海新增约4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4150家,占全市42%;新增42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共2713家入库,占全市37%;35家高企获得“2023年度佛山市科技领军企业100强”称号。
三是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当前南海共有各级创新创业团队315个,2023年度“蓝海英才”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中有29个将获得资助,联同高新区团队项目,今年将至少有40个项目落地南海。此外,强化资本助力,成立的“蓝海科创天使投资基金”规模首期1亿元,从财政补贴单一支持模式转变为补投贷协同多元模式。
四是打造超一流科创生态。南海加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目前,南海共有孵化器32家,众创空间28家,在孵企业1038家。同时,南海持续擦亮科学普及名片,多次组织院士专家进校园,在学生心中种下科技的“种子”。组织开展第二十届南海区“詹天佑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事共收到2441件作品,37件作品获得市赛一等奖。
会上,来自全区的科创平台、科技型企业、人才团队以及创新联合体等领域代表结合发展实际,围绕科研仪器共享、创新联合体建设、团队企业成长、产研综合体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
“天波信息是南海本土成长起来的科技企业,正在联合季华实验室进行研发,目前已经完成样机制作,并在医院等场景进行测试使用。” 广东天波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枝铭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探索,跟随南海产业方向指引,与科研院所、行业先锋等进行合作,通过技术演进、融入场景,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天波信息董事长何枝铭发言。
季华实验室副主任李贺军就科研仪器共享作介绍,实验室自成立之初便以“全面开放”作为建设原则,建立了以公共平台为主的仪器设备共享基础,借助国家、广东省、佛山市各类共享平台发布共享设备信息,设备开放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平台已整合实验室公共平台科研仪器249台。接下来,季华实验室将坚定走进来和走出去,推进仪器共享工作迈上新台阶,竭力为南海区创新工作贡献季华力量,欢迎南海科创企业使用季华科研仪器设备。
季华实验室副主任李贺军发言。
会上、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佛山市博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佛山德玛特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平台、企业代表分别就产研综合体建设、团队企业成长、科产协作、人才引培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
“科技创新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容不得半点虚假,也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会上,南海区区长王勇给科创平台、企业等参会代表提出了6点要求:一要认清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二要增强科技支撑的硬实力,三要锤炼人才队伍的硬功夫,四要提升研发装备的硬武器,五要完成成果转化的硬任务,六要打造活力十足的硬环境。
南海区区长王勇讲话。
一要认清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曲折向前的过程。南海拥有优质的创业环境、政策体系与良好的发展基础,应该围绕区委“1114”工作体系,走智造强区、制造业当家的正确道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将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记在心中,科学家与企业家要加强交流,形成共识。
二要增强科技支撑的硬实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南海实践的反复证明。只有把科技创新作为真正的支撑,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今年南海工业增长6%左右,工业投资增长超30%,出让产业用地6245亩,这些都是南海实现更宏伟目标蓝图的硬实力所在。
三要锤炼人才队伍的硬功夫。当前南海区各类人才总量超60万人,汇聚中外院士及项目32个、省市区创新创业团队315个,8所高校在校学生近6万。希望各科创平台要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打造具有硬功夫的人才队伍上。
四要提升研发装备的硬武器。提升研发装备水平,一方面要加大投入,2023年各级财政在南海直接投入到平台和企业上的资金达24.6亿元。企业要形成科创投入的意识,才能快速增强企业科研实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另外一方面要提高效率,平台要加大研发设备共享力度,充分利用研发装备的价值,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五要完成成果转化的硬任务。人才团队的创业、“揭榜挂帅”和重点领域科技攻关项目等最终目的都是成果转化。一方面要有精准的目的性,科研课题设立的导向就是为了转化,能解决企业的需求与实际问题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要有专业的服务,当前南海提出要打造技术经理人队伍,大力支持科技服务业成为服务型制造业的一部分,推动成果转化的导向更明确、效率更高。今年南海的R&D投入强度预计突破3%,要让成果转化更好支撑实体经济,将科研成果真正变成社会的财富。
六要打造活力十足的硬环境。当前,服务人才、服务科创是一个硬任务、硬指标,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人才真正能够引得进、留得下。不仅要在城市能级上进行扩容,更要在创新环境、营商环境上做出努力,营造一个大家投入实体经济,崇尚创新的优质环境。
科技创新工作不是一个科创平台或者一个企业的事情,需要各类创新主体转变观念、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接下来,区科技局将围绕“南海科创二十条”,在“桥”“融”“招”方面做好工作。“桥”即搭桥,一是常态化开展科技创新供需对接,搭建一座“沟通”之桥,二是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融”即金科产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招”即科技招商,通过集聚创新要素、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和引进更多具有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的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