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全市中试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南海区召开,超200位嘉宾汇聚一堂,共谋合作新篇,以更高质量的中试产业发展挺起佛山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助力完成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临门一脚”。
佛山制造业块头大、分量重、基础好,孕育了很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具备应用场景丰富、创新需求旺盛的优势。与此同时,佛山也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培育阶段等情况。这决定了佛山要把资源集中到应用型科技创新上,大抓科研成果转化,大抓中试产业发展,确立以产业需求、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目前,佛山坚持需求导向,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的任务目标,共建成了85家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基本形成重点产业链条服务能力全覆盖的中试产业矩阵,涵盖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型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试平台与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与此同时,建设的佛山科技大数据平台也初有成效,通过集中发布中试服务能力、中试需求、典型案例等信息,促进中试服务资源充分共享、供需双方高效匹配。目前平台已有30家中试和概念验证平台、超1100台(套)科研仪器设备上线。
为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佛山按照制造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成熟、服务体系健全等要素为标准,结合平台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中试平台名单中既有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等大型科研机构,也有一方制药、科达制造等知名民企的身影,进一步壮大佛山中试产业的“身板”。
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是中试平台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会上,举行了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联盟和佛山市技术经理人协会的揭牌仪式,与此前已揭牌的佛山市中试产业服务联盟相呼应,形成了“2+1联盟协会”的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支撑体系,从产业规划、资源活化、人才培育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制造业中试能力建设,助推成果转化“筋强脉畅”。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移动广东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的助力下,佛山市中试产业服务联盟通过打造专属的科技AI数字人,成功打通中试线上预约的关键环节,实现了中试服务的数字化升级。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拉通了中试服务的流程,还为中试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佛山中试产业迈向更高层次。
佛山市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联盟由季华实验室、佛山仙湖实验室、佛山大学、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佛山市南海区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旨在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助力本地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首批资源已经整合收录1142台套单价3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信息,涵盖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工艺实验设备等,可广泛服务于机械、电子、材料等行业。

对10名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经理人颁发佛山首届“金牌技术经理人”荣誉证书。
专业知识水平高、服务标准水平好的技术经理人在中试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强化佛山市技术经理人才队伍建设,表彰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活动当天,佛山还对10名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经理人颁发佛山首届“金牌技术经理人”荣誉证书,还启动全市8家技术经理人实训(培养)基地建设。
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李家玉、广东省南山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周荣等6位南海区代表获佛山首届“金牌技术经理人”荣誉证书;南海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获得技术经理人实训(培养)基地授牌。
活动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分公司与仙湖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广东科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全国首单技术研发及中试综合保险的签约。该保险将聚焦中试阶段高风险瓶颈,通过风险兜底和全流程风控服务,大幅降低研发机构产业化试错成本,加速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跨越,金融创新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崭新思路。
与此同时,佛山市中试产业服务联盟也在现场与广东南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签订授信额达300亿元的银企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金融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发展新途径。
“未来,佛山要加强中试能力体系建设,必须始终把中试能力水平作为核心竞争力,提高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能力。”佛山市副市长陈新文表示,佛山将从平台、服务、保障三个方面体系构建入手,力争2025年底全市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达110家,逐步补全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试功能,强化科创平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中试引领能力,发挥中试平台对人才的“磁场效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加快构建“中试+孵化+基金+应用场景”的生态系统,打造“佛山—智造业概念验证之都、小试中试天堂”的城市新IP,并强化金融支持,拓宽中试平台的融资渠道,加快实现创新技术和产品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
近年来,南海区作为全市中试产业发展的核心阵地,不断推进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为佛山打造“概念验证之都、小试中试天堂”贡献南海力量。目前全区累计获佛山市备案和认定的中试平台25家,概念验证中心4家,数量均居五区之首,初步形成覆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的中试服务网络,切实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南海区申报的“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市场化开放共享”实施方案成功入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公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名单,为佛山市唯一入围项目,标志着南海区中试平台前期探索路径和建设成效获得国家部委认可。
会上,南海区3家优秀中试平台作经验分享发言,展示近年来平台建设的丰硕成果。
佛山大学曾亚光教授详细介绍了“佛山市光学检测与成像仪器中试平台”创新性项目分阶段付款合作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连接外部资源并拓展合作网络,以及研发工艺监测软件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等经验。目前团队共参与项目7项,项目金额合计约400万。
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周星常务副院长分享“佛山市智能机器人产品与应用中试平台”建设经验,介绍了“需求牵引-技术开发-场景验证”的闭环模式、“技术验证+工艺优化”的创新模式、“虚拟仿真-数据驱动-智能诊断”三位一体的数字化中试体系等工作成果。佛山智能装备院突破了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在佛山本地实现成果转化,构建了“1+2+N”的产业生态体系,累计服务佛山企业超1000家,累计实现营收超30亿元。
季华实验室毛朝斌副主任围绕平台运营、成果转化、服务产业三个方面介绍了“佛山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SiC外延生长装备中试平台”发展经验。季华实验室加力提速建设佛山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SiC外延生长装备中试平台,通过重点项目和机构协同推进,形成技术支撑和产业集聚效应。平台具备单台套SiC装备研发和工艺验证能力,孵化出半导体装备企业1家,2024年对外服务项目7个,服务收入超5000万元。
南海区中试产业服务主要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云平台,截至2024年,云平台累计上线创新平台33家,科技成果2850项,其中转化应用418项,技术交易金额累计6.86亿元;技术需求349项,其中已解决107项,技术交易金额累计2.73亿元,全年累计开展供需对接、研之有悟、科技沙龙等主题对接交流活动32场,组织参与企业超900家。
中试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南海区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平台共享为纽带,持续释放科技成果转化动能,聚焦中试平台体系覆盖、服务提质、生态构建,为佛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再造一个新佛山”目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