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首页 网站导航的icon
电话:
400-114-2025
小程序
帮助中心
logo
找需求
发布需求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列表 >
详情
作者: 南海科技 发布于: 2025-02-19 点击量: 188

2月19日,区科技局在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成功举办了科技金融赋能科创平台成果转化第二十二期“研之有悟”科技主题沙龙。区内重点科创平台、金融机构、科技企业聚焦科技金融领域的核心难题——需求旺盛、渠道稀缺、融资困难,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技金融赋能,打通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的高效路径。

 

科技金融赋能科创平台成果转化第二十二期“研之有悟”科技主题沙龙活动合影。

 

成果转化显成效 融资难题待突破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区科技局紧扣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全力攻克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2024年,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收录了2850项科技成果,其中418项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应用,转化率达14.67%。调研显示,超14%的企业存在融资需求。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效率。

 

活动现场。

 

科技金融是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活动伊始,区科技局副局长邹冠飞介绍了南海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科技金融仍面临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科创平台要加强科技成果供给,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邹冠飞强调,要坚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设的决心,凝聚合力,以科技为锚,不断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靠拢;以金融为盾,保障高效资金持续流入产业创新领域,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按下“加速键”。

 

科创平台直击科技企业融资痛点

 

活动中,科创平台代表阐述了各自在实际服务企业中所面临的融资难点、痛点及经验

 

中试贯穿项目培育、验证、企业孵化及成长全链条,面对研发周期长、产出不明显的项目应如何赋能?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邓伟首先抛出问题,并分析不同阶段企业科技金融痛点。他表明,中试项目具有不确定性,中试平台更应充分发挥“风险缓冲器”作用,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让产业资本成为技术商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金融总监苏家豪补充,其服务和孵化的企业中,初创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渠道单一,债务结构失衡以及融资成本过高等痛点,如新落户佛山的某AGV公司因信用积累不足难以匹配融资资源;某机器人生产企业因多头授信面临新增贷款瓶颈。为此,研究院依托“6+1”高能级产业服务生态,打造产业基金,联动银行与创投机构,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投融资服务

 

金融机构护航科技企业全周期发展

 

针对科创平台服务企业在研发-中试-量产各阶段需求,金融机构现场提供差异化金融解决方案,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链条和创新生态

 

南海农商银行推出“益企创”服务体系产品,针对全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定制差异化产品。该行分享了数据资产融资服务案例,以数据资产融资为突破点,通过AI优化形成场景化解决方案,为科技企业提供500万元数字资产授信,品牌经理黄伟枫表示,要以“四专”服务构建科技金融网络,金融服务应当助力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赋能科技企业增产扩能。

 

中国农业银行南海分行同样推出多样化科创企业融资产品体系。该行设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成功为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发放贷款,破解企业组建实验室的资金难题。普惠金融部叶稼卿表示,通过普惠金融支撑中小微企业产能提升、人才招引、数字化转型,有效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佛山市分公司创新推出覆盖实验室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的综合产品,发布全国首款技术研发专属保险、落地全省首单“中试综合保险”,覆盖技术失败、设备损坏等风险,有效解决科技创新“生长痛”。项目主管卢翠仪表示,中试平台投保后,不仅为验证阶段可能的经济损失兜底,还通过“中试+保险”模式助力平台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多方共议建设科技金融生态圈路径

 

交流环节,各方围绕建设“科技金融生态圈”展开热议。慧迈材料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闵永刚提出,科技型企业对于南海区打造优越科创沃土的期待只增不减,有资金托底才能让科学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科研上。中国农业银行南海分行陈春林回应,为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要找准金融机构风险把控和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的平衡点,形成政策护航,平台赋能,金融输血的共生生态。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陈伟民则表示,区生产力将坚持优化科技服务,构建“政府-平台-企业-金融机构”高效对接机制,积极链接需求,破除信息壁垒。

 

交流环节。

 

接下来,区科技局将继续围绕“平台赋能+金融助力”主线,一方面加强南海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提高平台服务质量。建立更高效的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定期举办细分领域对接会,推动科技金融产品的“扩面增量”,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与资本的有效对接,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注入更强动能,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

成为服务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