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AI与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提升生产性服务体验的关键措施,仓储智能化、无人化日渐被提上议程。
然而,任凭业内专家及大咖为智能仓储行业站台叫好,制造企业却迟迟未有动作,这场尴尬的自嗨何时才能真正成为促进产业变革的动力,犹未可知。
一个完整的智能仓储系统应该是由叉车、自动导引小车AGV、可伸缩皮带、自动码垛机器人、高架货架、堆垛机、托盘输送机、3D视觉识别系统、拣选机器人,多层升降机等硬件设备再加上软件方面设备的调度系统、整厂MES系统等搭配在一起完成的。
中外仓储系统的技术差距
自5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采用桥式堆垛起重机的立体仓库并于1963年率先在高架仓库中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建立了第一座计算机控制的立体仓库。此后,自动化智能仓储在美国和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6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兴建立体仓库,并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自动化智能仓储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在1963年研制成第一台桥式堆垛起重机,1973年开始研制中国第一座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高15米),1980年投入运行。可以说,我们的自动化智能仓储的技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起步已经晚了10年。
在欧美日国家继续研发新的产品和系统的时候,我们在花时间和精力来跟随他们的产品和模式。目前国内很多厂家都可以做大型的自动化仓储项目,并且使用自研的设备和系统,但是如果与国外的同类产品相比,在细节方面会发现很大的差距。
以堆垛机为例,目前国产堆垛机设备运行速度在2m/s,欧美设备已经可以达到5m/s,而且国产设备运行在2m/s的时候,设备噪音会很大,而欧美设备运行到5m/s的时候,依旧是低噪音甚至都听不到设备运行到的声音。同样的系统,国产设备运行中出故障的概率要比欧美的设备故障率大很多。
而设备一旦出故障导致不能正常按要求出入库,那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比如大型电商行业,用户下单,自动仓库需要快速能够出库,如果设备停止运行,将直接影响电商的物流效果,购物体验将会大打折扣。
国内的厂家做设备也希望自己的产品能稳定可靠,他们在选择下游供应商也是同样的心态,尽量选择稳定可靠的模块和产品,所以欧美、日本大量的模块和子系统被运用其中。
比如堆垛机的行走电机通常是德国SEW、德马格等等,变频器采用西门子、安川、三菱等等;各种传感器包括德国Sick、Banner、Lenze、siemens等等;堆垛机上的核心机械模块货叉,厂家也尽量选择德国的比如Mias、AFB等等。
况且现在的自动化设备,并不便宜。
可上可不上,不上为主
不止对于智能仓储行业,对于整个智能制造来讲,2019都是在探底聚能的一年。从2015年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经过近几年的理解、吸收、细化,却迎头赶上全球经济下行,中美贸易争端开启。
之前有计划上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很多都削减了预算。海康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的自动化项目,可上可不上的以不上为主。”
以叉车AGV为例,人工叉车中用来转运和收货区搬运的,贵的10万多点,便宜的1万就可以搞定,而同等的叉车AGV少说30万起步,一般40万到60万。
而叉车AGV的硬性成本真的很高吗?其实并不是,业内人士表示:“本身硬件本体的成本只占叉车销售价1/3不到,但是定制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精力,最大的成本还是人。”
从“非标”的仓储到“标准”化,我们差的是什么?
业内人士表示:“在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重组过程,只需要按照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技术路线按部就班的升级换代就可以,而我们现在在走的路,是正在进行中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末期所带来的产业分工,加上第三、第四次的工业革命的同步渗透,所以没有标准、大家都不一样,软件和硬件都很混乱。”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各行业技术的不断突破,让大家心存疑虑。再以厂内AGV为例,腾晖光伏的电池研发主管胡党平表示:“整个光伏行业的技术和工艺迭代速度非常之快,所以我们在考虑设备的投资回报是非常小心的,很有可能现在是22%的光电转换率在几年之后就变成了30%,那么我们的设备和产线就要进行新一轮的更新维护,后期成本太高了。”
这种动辄成百上千万的自动化设备的投资,让广大的制造企业望洋兴叹。
高工机器人研究所首席分析师卢彰缘表示:“必须承认中国智能仓储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包括各模块产品及系统可靠性方面,回归到原点,工业领域终究要解决落地问题,当下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需求与能力满足之间的矛盾;二是项目方案难复制性与高性价比需求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