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南海区召开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工作座谈会,梳理总结2024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并提出展望与计划。会上,科创平台、人才团队,以及科技服务机构共18家单位代表结合本单位一年来发展情况、创新发展和未来定位,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资源整合、人才团队引育等方面建言献策,聚力推动科研院所迈向新能级,全力引育创新人才,汇聚推动全区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南海区区长王勇,市科技局副局长梁达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峰等领导参加座谈。
近段时间以来,市区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南海各科创平台、企业调研,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和需求,不断明晰思路,解决发展难题。召开本次座谈会目的就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凝聚各界智慧与力量。“谋划明年科技创新工作,南海将以科技、教育与人才融合为要,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以赛带训’培育技能型人才,因材施用,为人才搭建广阔发展舞台”,王勇说,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
座谈会伊始,区科技局局长薛佩华介绍了2024年南海科技创新工作情况。今年以来南海区建设了中试平台36个,概念验证中心7个,依托“益企创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开展生产性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断增强。完成两批次人才团队申报,立项49个。启动校地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促成超4700万元研发经费投入,超过70项合作落地,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1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南海区科技局还获得“全国科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作为2018年的人才团队企业,广东施泰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方面都有亮眼的成绩。该企业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持有量已超90%国内同类型企业,已成为广东省首家也是目前广东省体量最大、产品线最齐全的三类骨科内植入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企业。“凭借南海区对企业的各类扶持,公司在人才引进及培养方面更具吸引力,成功汇聚临床医学、材料学等多领域专业人才,同时在产学研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施泰宝董事长周耀能介绍,施泰宝以临床需求为引导,合作研发为方向,产品质量为基础,坚持“产学研”合作。目前,公司与高校建立了健全的机械、材料、临床医院等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系。
成立于2017年德玛特智能,同样是2018年南海区人才团队企业。该企业由一支70名研发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博士和高级工程师,以及研究生和工程师,致力于智能装备核心部件的研发。公司的主要产品覆盖工业母机、新能源设备和半导体设备的核心部件。“尽管新能源领域受到锂电设备投资的限制,但预计明年市场前景依然乐观,特别是与比亚迪合作的预期收入有望达到数亿元。”德玛特智能董事长史本岩介绍,公司将继续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优化,特别是在军工领域等,以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
季华恒一、博顿光电、大捷智能等人才团队企业围绕成果项目孵化、创新研发投入、未来发展需求等方面踊跃发言,畅议项目孵化策略,力促成果转化落地;研讨研发投入态势,助推创新效能提升;剖析发展诉求,攻坚瓶颈谋突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全省科技大会也提出,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目标已经明确,路径也已清晰。接下来,南海如何立足资源禀赋,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支撑作用,高质量推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座谈会上,科创平台、人才团队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做好引才留才工作等内容发言交流,积极建言献策。
佛山仙湖实验室副主任卢炽华表示,“2025年将是仙湖实验室成立的第六个年头,截至目前实验室总共孵化成立了12家企业,其中2024年成立了3家,在人才驱动和成果转化两个方面,这三家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2024年年初成立的广东轻量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仙湖实验室通过引进院士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代表。轻量科技结合与南海区本地铝合金加工行业企业及南海铝协等行业协会的交流,顺利将原创技术实现了工程化和产业化,突破了铝合金加工行业目前遇到的产业瓶颈问题。
“市场、资金和人才三要素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工大研究院副院长程昱介绍说,从市场方面来看,鉴于南海制造业强、应用场景多的特点,研究院在摸清南海产业链的同时,引导人才团队企业在南海寻找市场机会;资金上,通过成立直投基金,善用“投早投小”等投融资模式,并以研究院为纽带打通企业与银行的联系,通过“投贷联动”等做法来解决资金问题,为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人才方面,政府提供配套吸引人才,研究院向高校师生推介南海优势吸引他们来创业就业,共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力支撑。
作为科技服务机构代表之一,力合星空·728 创域联合创始人刘峰则从城市配套、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建言,“南海拥有丰富的科创平台和高校资源,各平台有高校作为背后支撑,是技术密集资源,要把平台作为南海人才、科创团队的柔性工作站。在资金方面,推动创投小镇的基金充分投入本地实业,利用南海民营资本的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助力成果转化、孵化及人才引进。同时南海还需要做好城市品牌的宣传,做好优才育才生态,让市场发挥作用吸引人才。”
会上,中科科创董事长欧阳敏就创投机构如何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建议,众科联总经理姚巍就增强企业核心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务效能等给出建议。
薛佩华表示,接下来,区科技局将认真梳理并充分吸纳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持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齐心协力把南海科技工作扎实做好。“在人才团队的引育过程中,数量固然重要,但质量才是重中之重。”南海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峰表示,科创平台要以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来凸显优势,一方面要发挥带头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加大力度,另一方面以招引、孵化培育人才团队的数量质量作为考核重要指标,重点打造东西双核科创引擎,接下来要会同各部门,加强优质人才团队、企业集聚区域以及科创平台周边配套的建设。
“佛山、南海建设科创平台,目的和本质就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支持服务本地产业,助力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化。科创平台、人才团队在成果转化方面有不少成功案例与做法,各有特点,大家应互相学习借鉴,把自身长板打造得更强。” 佛山市科技局副局长梁达明说,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受诸多不可预计因素影响,大家更需共同努力。科创平台要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科创团队要走市场化道路,增强市场化适应能力,科技服务机构要精准、全链条、全生态地提供服务。市科技局将继续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构建全方面支持科技创新的体系,精准对接各方需求,为平台与团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强大动力。
“南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向科技创新倾斜,为科技人才打造良好发展条件。”座谈会上,区长王勇提出了5点要求。
第一,转化至上。一要以市场和应用为动力;二要实现从研发到制造的路径;三要推进项目向企业转化。这应当成为科技部门、科创平台、科技工作者以及科技服务业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
第二,平台在地。一是与本地产业、企业形成共生关系,构建创新联合体;二是扎根本地且具备生存造血能力,若自身无法创造经济效益、无服务能力和被需求性,则难以立足;三是要有专业化、高效运营的团队,因为常态化运作、长效机制需要稳定的管理队伍来支撑。
第三,育人有方。一是研发型人才,推动人才从学校实验室进入平台实训室、企业工作室;二是技能型人才,各平台是有效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海推动“以赛带训”并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既能为学校培养人才,也能助力企业工程师与一线工人成长,支撑产业发展;三是管理型人才,如基层劳动者、企业员工等,通过在平台摸爬滚打,培养出市场敏锐性、管理企业技能以及开拓市场的技巧。
第四,优才落实。首先要在生活保障上做到优待,政府要在公共配套、生活质量方面给予人才相应的保障;其次要提供创业支撑,借助广东金融高新区等平台,让金融活水浇灌实体产业和科创项目;最后是国资支持,南海国资不仅要打造产业载体、设立产业和科创基金,还会推动建立“代买”“代规”“代建”“代试”“代管”的“五代模式”支持人才发展。
第五,支持加力。一是扶重点平台,南海有33个科创平台,对重点平台的支持要实行竞争激励,多维度保障,讲究科学性;二是挂研发榜单,即揭榜挂帅,此前南海投入扶持了诸多科创项目,要进一步研究支持领域、比例,继续开展相关工作;三是投招商投资,财政要发挥以投代补、以投促引的作用,可借助国资力量助力科创平台,让其变为科技招商平台;四是提服务能级,科技服务要到位,要积极争取资源,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政企协同提升服务效能。